查看原文
其他

网上文明祭祀,过绿色低碳清明

芝罘法院 2021-03-12
点击上方“芝罘法院” 可以订阅哦!

文明祭奠 绿色清明



又是一年春草绿,

又到一岁清明时。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英烈、

悼念先人、寄托哀思、

传承文化的传统节日。

为深入贯彻新冠肺炎疫情

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要求,

大力营造“文明祭祀、绿色清明”

的良好氛围,

过一个健康、文明、

绿色、低碳的清明节,

避免户外祭扫增加人员接触、

带来疫情传播的风险,

特此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自觉摒弃焚烧纸钱,

网上祭扫缅怀先烈,

献一束花,点一只烛,

居家追思寄托哀思,

文明过节文明祭祀。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登录烟台文明网“烟台印象·清明”专题,即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祭奠。

文明过节·我倡议

网络祭祀,过“文明清明”

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倡导通过参与网上祭奠活动。在网上向中华民族的先贤英烈以及牺牲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们鲜花致敬,缅怀先烈,追思功德,感恩英雄,见贤思齐。

低碳祭祀,过“绿色清明”

祭奠亲人和家属,重在心而不拘于形。我们倡导通过网上祭奠等绿色、文明、时尚的方式,坚决摈弃在公共场所和小区等烧纸钱、撒冥币等不文明行为,用真挚的情感缅怀故人,用实际行动支持抗疫和保护生态环境。

节俭祭祀,过“简约清明”

树立厚养薄葬的现代理念。我们倡导“祭之丰不如养之厚”,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在世的老人多尽孝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祭奠已故老人,切不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一定以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推动社会进步。

清明节小知识

节日起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节日习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节令食品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艾叶粑粑、清明粿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清明节,在胶东最特别的就是“蒸面燕”。这是胶东饽饽中的一个特殊种类,一般只在清明时做。相传做面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过去,到了清明节,妇女们就会在一起做各式各样的面燕,“燕子”做得很漂亮,有尾巴,眼睛,很逼真,而且形状不一样。

对于清明期间做面燕还有不同的说法。据介绍,清明是24节气之一,“清”表示百草发芽,“明”表示春光明媚,也就是说,到了清明,天气开始变暖,草木开始繁荣,而清明节也正好是燕子回迁的时节,山东等地区有清明捏“面燕”的习俗。“面燕”是用面粉配上食用的染料,然后将面揉成燕子的形状,再在形状上进行加工,做出燕子的嘴巴、翅膀等。“燕子”做好后,要上锅蒸,表达人们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期盼这一年里风调雨顺。

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期间,

让我们携起手来,

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

移风易俗的推进者、

文明祭祀的示范者,

用文明祭奠的实际行动,

播散新时代文明新风。


往期回顾

悬赏公告丨悬赏5000元!芝罘法院执行悬赏令来了!

小芝说法丨太全了!这11种伤亡不能认工伤(2020更新版)

小芝说法丨太全了!这11种伤亡不能认工伤(2020更新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